1962年,护士李淑贤和溥仪结婚,没过几天她就向媒人哭诉:溥仪那方面不是差一点,而是根本不行。溥仪难以启齿的“病”,在12岁那年就落下了病根。
在唐朝的时候,我国的诗歌发展到了最巅峰,在唐朝的时候涌现了太多流传至今的诗人,比如说李白。当然,在唐朝的时候也有一些不堪入目的尴尬历史,比如说安史之乱。
在《末代太监孙耀庭传》中,孙耀庭回忆,溥仪十几岁的时候住进故宫,年少贪玩,经常不睡觉,四处游逛,弄得服侍的太监们苦不堪言。
没有人能忍受加班的痛苦,太监也不例外,为了让溥仪晚上老实待在屋里,太监们想出了一个阴招。
每到晚上,太监就把宫女们推到小溥仪的床上和他玩耍,那些宫女都比溥仪大,名为侍候,其实是把溥仪当成玩物折腾,直到溥仪精疲力尽,下不了地,她们才让他睡觉。溥仪曾向太监抱怨说自己第二天起床常常头晕眼花,看到太阳都是黄的。
太监一听这话,赶忙去拿药给溥仪吃,12岁的溥仪就是这样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
其实古代的皇帝和宫女接触的并不多,我们都听说过皇帝的贴身太监,但谁听过皇帝的贴身宫女?
可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皇帝日理万机,身边跟着貌美如花的宫女不是更能赏心悦目,缓解疲劳吗?为什么非得用身体残缺不全的太监来伺候自己呢?身边跟着个废人不膈应吗?
事实上,对于皇上来说,太监的确比宫女更好用。如果皇上身边整日跟着一群宫女,那么皇帝肯定吃不消,风险系数太大,之所以用宫女而不用太监,是因为皇帝的很多需求只有太监可以满足,宫女帮不少忙不说,还可能帮倒忙。
安保需求
皇帝贵为天子,龙体的一损一耗都关系着社稷安危,因此保卫皇帝是头等大事,你也许会说这些都是禁军和贴身侍卫干的事,用不着太监,那就大错特错了。
禁军和贴身侍卫是保卫皇宫没错,但他们不能随便进入内廷,尤其是晚上更不能进入内廷。
因此内廷的守护之责只能由太监担任,守门巡更,稽查进出人员名单这些事都得太监来干,你说要是让宫女护卫皇帝左右,那刺客来了,到底是谁保护谁呢!
所以历朝历代宫中都有技勇太监,类似于后来的宪兵,他们才是保卫皇帝的第一线,其中不乏武艺高强者,武德充沛者。
比如北宋的宦官童贯,生得十分雄壮,孔武有力且智勇双全,曾率军取吐蕃青唐部,收复六州,战功赫赫,更不要说明朝的东厂西厂了,能人高手更是不计可数。
所以说《鹿鼎记》中的海大富和《天下第一》中的曹正淳,固然是艺术手法夸张,把他们塑造成了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但也绝不是完全杜撰,凭空想象。
虽然现实中的技勇太监没有天罡童子功,也没有化骨绵掌这样的绝技,但保护皇帝的功夫也绝非三脚猫之流。
而缠足的宫女,双脚都已经变形,走路尚且不利索,更别提学习武艺,保卫皇帝了。民国第一侠施剑翘女为了给父亲报仇,刺杀孙传芳,而决心习武,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医院做放足手术,不然三寸金莲去练武那是天方夜谭。
所以皇帝在内廷的安保需求,只能由太监担任,宫女由于身体素质和缠足的局限,是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的。
成长需求
用现在的大白话说,只有男人最懂男人,除了谈恋爱是异性相吸以外,大多数的时候是同性相吸,男人更喜欢和男人玩。
而在古代,还有封建礼教的束缚,男女授受不亲,女子地位低下,男女也很少能成为玩伴。
皇子一旦离开奶妈,此后的一切事物,包括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以及成人教育等等都由太监负责教育,太监是陪着皇帝一起长大的,有些还充当着皇帝大伴的角色,他们虽然不是男儿身,但依然是男儿心,更容易知道皇帝的心思,以及男人成长所面临的一些苦恼和弯路,比起宫女,太监对皇帝的成长影响更大。
比如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大伴冯保,这个太监很特别,别的太监都是教皇帝怎么玩,陪着皇帝嬉戏玩闹,调皮捣蛋,什么斗蛐蛐啦,遛鸟耍禽,无所不及。但冯保不一样,他却教万历皇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他学文化,读四书五经。
有一次张居正弄来白莲花和双白燕想给万历皇帝赏玩,冯保却以皇帝年幼,不应玩物丧志为由拒绝了。还有一次,万历皇帝酒后调戏宫女,冯保马上就给李太后打了小报告,李太后为此差点把神宗给废了。
贪玩好色这些都是人的惰性,太监们是过来人,岂能不知道皇帝的小九九,他们能感知皇帝心中的欲望,因而可以在皇帝身旁规劝皇帝不妥的言行,以免皇帝出格,这是在帮皇帝,也是在帮自己,皇帝有了啥不好的言行举止,帝师自然是没教育好,但贴身太监也难逃干系。
这种成长需求只能由太监满足,你说皇帝身边天天都是貌美如花的宫女,却跟他谈不要贪玩好色,要用心学习,健康成长,这不是扯吗!真能这样,那溥仪不就健康成长了吗,何至于被折腾地没有生育能力,落下病根呢!
伦理需求
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皇帝临幸宫女或者宫女引诱皇帝上位的名场面,但在漫长的历史中,这种名场面的次数其实并不多见,皇帝看似至高无上,六宫粉黛无数任他选择,但其实他的睡觉自由并不能由他决定。
因为这和龙种有关,事关皇位继承和无数人的命运,所以皇帝干那事其实受约束很多。
皇帝成婚后,每次和妃嫔行事,太监都会详细记录日期,作为受胎的证据,而且时间也有限制,时间到了太监会催,催促不管用,管你尽不尽兴,太监们进去把妃子一包直接抬走。也就是说,皇帝干那事总有人看着,想偷偷摸摸拈花惹草根本不可能。
还是拿万历皇帝朱翊钧举例吧。有一次,万历去给母后请安,恰好母后不在,他看中了帐前的一个十六岁的宫女,当场就临幸了,完事后竟然裤子一提,拍拍屁股走人了,半年后那宫女怀孕,万历竟然不认账。
结果起居注里把这事记载得一清二楚,万历哑口无言,只能承认,而那宫女最后也顺利生下了儿子。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万历皇帝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嫡长子,也就是说要让这个宫女生的儿子继承未来的皇位,但是后来万历宠爱的郑妃也诞下龙子,万历想让这个儿子继承皇位。
本来万历和庶民宫女生下儿子就已经不符合伦理礼制,现在他又要立次不立长,这样就更不符合礼制了,因此百般阻挠,几十年不上朝,把各方势力搅得混乱不堪,朝政几乎停止运转,无奈最后迫于压力,还是立了宫女所生的儿子为太子,也就是日后的明光宗朱常洛。
试想,仅仅只是皇帝无意中临幸了一个宫女,就惹出后面这许多事,那要是皇帝身边时刻围绕的都是宫女,无数个一时性起就会有无数个皇子,就会有各方势力觊觎皇位,那整个后宫不都乱成一锅粥了。
既然皇帝只是一时性起,临幸了宫女有了儿子也不想认账,既然妃嫔们也不想宫女的儿子抢走本该属于自己的母以子贵的机会,那么干脆就让皇帝眼不见心不烦,不让宫女在他身边服侍,这样符合各方的利益。
而用太监恰好能满足这种伦理需求,太监不能生子,即便他受皇帝宠幸,权势滔天,也无法把权力世袭下去,再牛也只能牛他这一代,至于他的那些养子成不了太大气候。
正因为这样,太监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皇帝,所以他只有对皇帝忠心不二,尽心尽力,相比宫女这颗定时炸弹,选用太监当然性价比更高。
权力需求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皇帝用太监而不用宫女的一个原因还有权力制衡的需求。皇权强,相权弱,尚且需要制衡,皇权弱,相权强,则皇帝更加需要权力制衡。
为了加强皇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也就是说政务他一个人包了,据记载他平均每天批阅两三百个奏折,最多时一天批了1600份奏折,这就不是一般的工作狂,而是变态级别的工作狂,你想想我们天天坐在办公室里,看两份普通的文件都觉得累,老朱一天批了1600份奏折,这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不过像老朱这么变态的毕竟是少数,建文帝就扛不住,扛不住了就必须找文官为君父分忧啊!那皇帝就得放权,于是内阁就登上了历史舞台,经过慢慢发展,内阁就演变成了明朝文官集团最大的权力机构,而内阁首辅实际上也就充当了宰相的角色。
为了制衡日益强盛的文官集团,就必须依靠宦官集团,司礼监于是就被推到了权力的角逐场前,六部九卿的奏折递交上来后,先由内阁票拟,再由司礼监批红,看似三权分立,皇权被内阁和司礼监稀释了,实际上司礼监只是皇权的延伸,是皇帝用来制衡相权的杀器。
而要在这样的权力场中存活,没有学识和智慧以及皇帝的信任支持,普通人是办不到的,而满足这些条件的人只有太监。
在我们的印象中,太监多被塑造为唯唯诺诺,阿谀逢迎的卑鄙小人,似乎和学识和智慧没有关系,其实太监要比你想象得厉害得多。
太监是要求会读书识字的,前面说了太监需要记录皇帝的生活,还有传旨等等,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干不了。试想在和那帮满嘴之乎者也的文官们斗的时候,总不能他们说孔子曰孟子曰,你却回他们一句我也一样吧!没文化没知识,连嘴皮子都斗不过,气势上就矮人一截。
就这一点,宫女就比不了,因为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普通人家的子女根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
她们只能学织布缝衣,三从四德这些社会为她们制定的东西,没有文官知识系统那一套话语体系,而且两者也不会有什么权力对决的机会,有的话也只会被人耻笑,皇帝更不会用宫女来作为皇权延伸的象征,这不符合纲常礼教,有损皇家形象。
除了具备学识和智慧,要和文官抗衡,还必须得到皇帝的信任和支持,而太监有先天的优势。前面说过,太监是伴随着皇帝的成长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很紧密,虽然没有《鹿鼎记》中韦小宝和康熙那么夸张,但至少在情感上,太监更值得皇帝信任。
与此相反,宫女没有和皇帝那么深的渊源,也无法取得皇帝的信任,而且宫女的不稳定性太高,一旦放权给她,变故太多,难以掌控,不如太监放心又省事。
总结
从安保需求来说,缠足瘦弱的宫女行走尚且困难,不具备保卫皇帝的作用,而拥有武艺的技勇太监则更加适合护卫皇帝左右。
从成长需求来说,宫女侍奉左右会加大皇帝的出格的风险,不利于皇帝健康成长,而太监则有防范皇帝出格的优势。
从伦理需求来说,宫女和皇帝的结合容易引起权力争斗,触动后宫,从而影响朝堂局势,风险系数太高。
从权力需求来说,太监拥有学识和智慧以及皇帝的信任支持,可以用来制衡文官集团,而封建社会下的宫女三项优势都不具备,无法成为抗衡相权的有生势力。
综合考量,在皇帝身边伺候的最佳人选是太监而不是宫女,这是总结以往历史经验教训而形成的皇家制度,既然运行了几千年,就必然有其合理性,至少在维系封建社会运行上还是合理的。
但是无论是从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个观念来看,还是从今天的人道主义来看,太监的诞生都太残忍了。
武昌革命一声枪响,清王朝就此终结,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最后一个大太监小德张也被赶出了紫禁城。
十几年后,在冯玉祥的枪口下,所有的清宫太监全都被赶出了紫禁城,他们哭喊着,抱着装有自己的根的坛子回家。
旧时代彻底终结了,新时代没有他们的位置,他们所代表的群体也随之终结,只剩历史车轮呼啸而过的风声隐约回响着他们的悲鸣,而最终这悲鸣也被历史的风声盖过,他们终究被甩在后面,成为那段历史悲凉的注脚。
【往期精彩内容】
暂坐:55岁大学教授离婚,做完亲子鉴定后,他把女儿“退”给前妻
暂坐:一段中国老男人和俄罗斯少女跨国恋股票配资是否合法,背后是人性的丑陋不堪
发布于:天津市